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数据 > > 内容页

搜绳记——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(绳编)传承人徐晓雪的创业故事

新闻来源:吉林日报—大吉网 更新时间:2023-05-06 08:09:28

徐晓雪在搜绳记工作室编制手工艺品。


(资料图)

“为什么会注册‘搜绳记’这样一个品牌?感觉好神秘!”一走进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(绳编)传承人徐晓雪的工作室,记者就忙不迭地问。

“东晋史学家干宝,著录了《搜神记》,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。我喜欢绳编,就想把中国历史上关于绳编的技法、工艺、图案等全部搜集起来。所以,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。”徐晓雪说。记者注意到,“搜绳记”的商标上写着“搜罗、汲取、创新、传承”八个字。

“绳编的价值在哪里?”面对这一陌生领域,记者试探着问。

“上古结绳以记事。也许最早的绳编,是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,或者是文字的前身。”徐晓雪说:“在中国历史上,绳结对于传统服饰,有极大的应用。比如,纽扣和挂饰。在拉链产生和普及之前,做衣服是要用到盘扣和打结的。当然,玉佩之类的挂件,要配上一个精美的绳结才更好看。你看古装戏,轿帘、床帷、帐钩、笛箫、烟袋等,都要有个流苏之类东西,才显得潇洒、俊朗、仙气飘飘。”

“现在的人们,为什么会喜欢绳结呢?”

“这和中国文化有关。”徐晓雪说,“结,不仅是一个编织手法,也被人们赋予了寓意。在汉语字典里,对于‘结’的解释,其中就有结合、凝聚的意思。比如,结义、结社、结拜、结盟、团结等等。而婚姻大事,也均以‘结’表达,比如结亲、结婚、结合、结发夫妻等。还有结果、结局。”

说起喜欢绳编这项技艺,徐晓雪向记者介绍说,1983年出生的她,在9岁那年学会编四股小辫开始,就喜欢上了编结艺术。在她小时候的记忆里,姥爷采麻纺绳打菠萝结、母亲编筐窝篓,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真正让她走上绳编之路的,是她和爱人的结识、结合。爱人李亚峰的曾祖母曾经专为朝廷制作宫灯穗、荷包等物件。到了李亚峰祖母的手中,她可以制作赶马车的皮鞭、捕鱼的渔网、装菜的网兜……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结绳在李家又演变成了用塑料输液管编织金鱼形钥匙扣等工艺品。

“一路走来,你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吗?”记者问。

“干这行,我是源于喜欢、发于网络、兴于文化。”徐晓雪告诉记者,“结婚前,我有自己的工作。生了孩子,在家相夫教子,编了很多很多绳结,但是卖不出去。于是,我把这些绳结挂到网上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北京潘家园一个客户给我发来一批玉器,请我帮他做绳结配饰。结果,产品爆火,一下子打开了销路。最为关键的,当然是省市有关部门给我的帮助。在长春市政府发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,有我的‘徐氏中国结’。2021年,我的绳编又被吉林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授牌。”

记者注意到,在徐晓雪的工作室,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制作。一个小小的葫芦,缀以双钱结,加上紫色的流苏,被赋予了全新的寓意;一穗迷你玉米,稍加绳结组配,就成了一个别致挂件;用绳编结的粽子,惟妙惟肖;还有镂空伸展的雪花、巧妙搭配的玉玦、配以镶框的梅兰竹菊、宛如实物的人参,都是那样的生动灵秀。徐晓雪告诉记者,截至目前,由她设计的手绳、项链、挂饰等样式不同的绳结已有3000余款,其中,所用颜色搭配就有1000多种。

单丝不成线,独木不成林。徐晓雪在自己搜集、创作的过程中,她还收徒授艺,在全国有700多名学生。问及她的产品加工,她说,她在帮助山区的妇女创业,她把印有“搜绳记”品牌的线材和图案及工艺要求,发给山区的女工,再收回作品集中销售,以此帮助她们提高收入。与此同时,徐晓雪还应邀到中学、高校、企业、社区讲解绳结技艺,把中华传统对美的追求传布四方。

“在这个专业里,竞争激烈吗?”记者问。

“相当激烈!我的3万多粉丝里,有27000多人从事绳编工艺。我从业之初的XIAOXUE品牌就遭遇了抄袭,后来才不得不申请的‘搜绳记’。当然,有竞争才有进步,才能推动整个结绳行业的繁荣。我会把‘搜绳’进行到底!”徐晓雪坚定地说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新科技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