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渐渐收敛,天边泛起鱼肚白。
(资料图片)
新型插秧机陆续下地。苗盘滑落,一盘盘茁壮的水稻秧苗整齐地插入水田之中。
这是5月22日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的凌晨4点。
村民刘贵东跟在插秧机后,插秧机完成一块田,他立刻开始扬肥。
“今年,我换了一种肥料,想在不同的地块做一些比对。”刘贵东告诉记者,种地一定要花心思,要绞尽脑汁地想着怎样多打粮。
“今年种了多少水田,最近几年收入怎么样?”记者问。
“6公顷。一年光靠种地能收入6万元左右。”刘贵东脸上挂着笑。
刘贵东说,眼前这片水田,是他这辈子种过最好的地块。从前,民乐村的土地大部分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,农民只能见缝插针式的在盐碱度低的地方种庄稼,然后以“赌”的心态等待着秋收。刘贵东家以前有1.2公顷地,因为粮食产量低,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。
“2016年,我们村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,把那些不长庄稼的1000多公顷盐碱地变成了良田。村里给每个村民分了一公顷水田,我家六口人,一共分了6公顷。这些水田,当年每公顷就能打1.2万斤水稻……”讲起眼前这片水田,刘贵东打开了话匣子。
早上6点半,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到田埂上看春耕情况。
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,除了村民受益,村集体怎么样?”记者问。
“耕地多了,耕地的质量也好了,粮食总产量就上来了。农民仅种地的收入就翻了几番。除去给农民分的耕地,村集体也分了480公顷良田,我们对外流转了10年,收入了1700多万元,再加上一些其他收入,村集体收入平均每年在200万元左右……”李长江答。
不仅仅是民乐村,记者走访的大安市新平安镇、海坨乡等,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,正被变成高产稳产的水稻田。大安市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,新增耕地已达到3057公顷。
不仅仅是大安市,也不仅仅是盐碱地改良,在吉林大地上,“千亿斤粮食”产能提升行动正如火如荼。“黑土粮仓”科技会战、盐碱耕地培肥改良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种推进良田建设的举措,正全面夯实着粮食生产根基,确保我省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。
原标题:问耕民乐村
Copyright @ 2015-2022 新科技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